“选志愿的时候我只在政法学校里边挑。”
打小姚晓光就怀揣着一个律师梦,高考后顺利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录取。
怀抱这样一块敲门砖,敲开律师的大门似乎轻而易举。
然而,在太阳升起之前,“意外”还是先来临了。
“意外就是我考上公务员了。”轻描淡写地来了句凡尔赛体后,姚晓光不无遗憾地说,“但是法考落榜了。”
于是,他的律师梦就这样搁了十年。
打破“铁碗”,追求心中法治明灯
2018年从机关离职后,姚晓光加入了康桥(威海)律师事务所。当过城市管理执法局的科员、中队长,副镇长……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为他的律师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石。
在进入康桥(威海)律师事务所之前,姚晓光早就先人一步,以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在法庭上行使辩护权。“在机关工作的那些时日,作为仅有的科班法律出身的人,我几乎包揽了单位近一半的行政案卷、执法笔录的工作。”姚晓光说,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对办案规则、开庭流程以及律师执业环境有了很好的适应。“尽管当时我还没成为律师,但对于律师的业务已经提前把握了几分。”
虽然入行仅有短短的三年,但在姚晓光的身上却完全看不到律政新人常见的焦虑和压力。“行政法领域是我的老本行,我也负责所里的青年律师的培训。”姚晓光说,同时他还配合律所主任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工作,协助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。
从幕后走向台前,从执行者成长为决策者,姚晓光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,但他始终对自己的过往保有一番敬意。“政府机关是非常好的平台,那段时间汲取的养分,为我的成功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时间的沉淀让姚晓光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,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律师行业,成为一名专职律师。
多学多思,专注做好律届工匠
如果说律师是一份职业,那么,案件无疑是律师的重要业务构成;如果说律师是一项事业,那么,案件无疑是律师最为珍贵的艺术品。对律师而言,也许案件有优劣之分,但对客户而言,案件绝无好坏之别,姚晓光常说,律师首先要做到的是敬业,其次才是专业,最后才能是品牌。三年的时间,姚晓光先后承办或者参与了近二百起案件,案件无论收费高低,影响大小,姚晓光都会尽其所能,最大限度地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。
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,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。办案之余,姚晓光十分注重案件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,对某一具体案例或者某一法律现象,他总愿意积极总结,认真思考,形成文字,或参与大学的培训、或在各级法律论坛交流。学然后知不足,经常思考的人最快乐。青灯黄卷和冷板凳不是学者的唯一专利,作为实务工作者,律师仍应思考社会现象,仍应笔耕不辍,仍需要与青灯为舞和黄卷相伴。姚晓光认为,把好的思路提炼出来可以事半功倍,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可以举一反三,把好的做法推广出去可以造福社会。律师兼容保守与开放两大特性,言其保守是因为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使然,言其开放是因为律师的内生的创新基因使然。
厚德济世,温暖自己照亮他人
除了深耕行政领域外,姚晓光也致力于做一名有“温度”的律师。2019年姚晓光曾办理过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子。委托人王女士是一位经营足疗店的残障人士。因装修与人发生纠纷,按照合同王女士须分三次向对方支付共计十二余万元工程款。后来对方中断了施工,王女士也未支付余款。对方将王女士告上法庭,要求支付剩余款项。王女士反诉对方须赔偿未能如期竣工造成的损失。
在庭审中,姚晓光律师仔细梳理事实,利用合同的相对性,帮助委托人免除不应承担的义务。虽然最终没有争取到期望的赔偿金,但也为委托人讨回了公道。事后委托人王女士送锦旗一面,正文写道:“法律援助正义,弱势群体得维权”,短短的两句话饱含委托人的感激之情。除此之外,姚晓光也免费帮民工讨要工资、向残障孩子捐款……用律师的身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尽一份力量,这份职业的荣誉感也带动了他社会责任感的提升。
回顾往昔,姚晓光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来检验自己能否在律师的道路上走下去,走得很慢却很踏实。“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”是姚晓光律师喜欢的座右铭,也是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训。所谓识高才优,守身崇德,在姚晓光身上也能看到这两种力量:对专业的积淀和对师长的尊重,同时亦抱有对社会的责任感。
律师办的不只是案件,而是每个当事人的人生,理应全力以赴;虽终日忙碌,但好在已寻得所爱,温暖自己,不忘照亮前路。
姚晓光:我36岁才成为律师,但没浪费一点时间
上一篇:援藏律师的工作手记